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挺有名的,逸行旅游网上的有一条法国瑞士意大利精髓3国10日游,楼主可以去看看。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有人称这是世界第三大教堂。这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筑,高106米,其外部以绿、白、红三色大理石装饰,应用建筑学、几何学原理设计修建。杜奥莫大教堂、乔托钟楼和八角形的圣乔瓦尼洗礼堂同在一个大广场上,三座大的建筑构成一体,显得格外雄伟壮观。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意大利语: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中,是天主教佛罗伦萨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教堂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与洗礼堂构成,1982年作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圣乔凡尼洗礼堂位于大教堂西边数米,7世纪即已建成,11世纪改建成现在的模样。为白色八角形罗曼式建筑。佛罗伦萨的孩童均在此受洗,包括但丁、马基雅弗利等名人。洗礼堂三扇铜门上刻有《旧约》故事的青铜浮雕,其中二扇为吉伯提(Ghiberti)所作,被米开朗基罗赞为“天国之门”。 大教堂于1296年奠基,1347年秋天爆发黑死病迫使工程中断。圣母百花大教堂正门是由大理石块拼成几何图形,即为显眼而壮观。我喜欢教学的大圆顶,还有钟塔,更为巍峨的教堂带来更多的气势。
5,圣米歇尔山如何到圣马洛最快捷直接的方式
首先:圣米歇尔山在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原因:1、圣米歇尔山 ,又称圣弥额尔山,(Mou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是法国著名古迹和天主教朝圣地,位于芒什省一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岛。2、圣米歇尔山是天主教除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位于芒什省的一座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排开,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它所在的圣马洛海湾是一片滩涂,潮汐不断地将沉积物冲上岸,使得圣米歇尔山成为了一座孤岛,只有涨潮时才浮出海面,颇具神秘色彩。3、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赞誉圣米歇尔山为“法国的泰山”。1000多年来,它傲然独立,凭海临风,睥睨大西洋海水的潮起潮落,接受着一代又一代信徒的顶礼膜拜。4、圣米歇尔山最有神秘感也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朝现夕隐”现象,白天大海退潮时,水落石出,通往修道院所在的岛的路显现出来,可是到了黄昏就开始涨潮,天一黑,岛就变成了孤岛。如果白天忘了走就会被困在岛上。5、古时这里是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纪,圣米歇尔神父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座小教堂,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称米歇尔山。公元969年在岛顶上建造了本笃会隐修院。1211-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罗马式教堂的风格。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圣米歇尔山经大自然的造化,使它本身就是世界的一大奇观,而山上的古迹修道院和大教堂则在基督教徒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总结:圣米歇尔山。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6,有什么比较特别的教堂传说构造等大家能介绍介绍吗
http://www.cxdq.com/2008/10-23/10295.htm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
传说12世纪埃塞俄比亚第七代国王拉利贝拉梦中得神谕:“在埃塞俄比亚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并要求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于是拉利贝拉按照神谕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动用2万人工,花了24年的时间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人们将这里称为拉利贝拉。
从此,拉利贝拉成为埃塞俄比亚人的圣地。至今,每年1月7曰埃塞俄比亚圣诞节,信徒们都将汇集于此。
木教堂 在挪威境内,至今仍可找到约28间古老的木教堂,这些木教堂大多建于1200至1350年间,亦即是维京帝国 (Viking empire ) 结束后的年代。木教堂不但见证挪威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时刻,同时亦象征基督教在挪威萌芽及多神教结束的时代。
11世纪初,维京人在北欧的影响力已经开始式微。1015年,国王Olav II 把基督教定为国教,自此以后,基督教在挪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内兴建了数以千计的教堂。利用木条建筑在挪威已经有悠久的历史,而在13至14世纪期间当教堂建筑进入高峰期之际,木建筑的技术亦得到改良,甚至发展成为一门木建筑的艺术。
现存的28间教堂之中,位于斯塔万格木教堂(Urnes stave church)属于最优秀的一座。这座木教堂建于1150年左右,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保存得非常完好。教堂的一些部分是源自原址的旧教堂,所以年份更久远。教堂的北门是其中最古老的部分,上面刻有一些动植物为主题的图案,动物的形态就像蛇一样。这扇门取自前教堂的西前门,它的历史可追溯至1050年。
教堂内的装饰目不暇给,以暖色系的世纪老松木为主调。唱诗班中主教的座椅、华丽的水晶灯、耶稣及圣母等的雕刻,全都可以追溯至中世纪。教堂内的长椅及一些装饰品则属于16世纪基督教改革的年代。而祭坛及演说台的部分就同属17世纪后期的制品。在教堂的底下,考古学家更发现了一些北欧的古文字,上面写着:「Arne preast want to have Inga」。Urnes木教堂曾属于当地权贵的一座私人教堂,在1979年正式被联合国列入为世界遗产,受到永久的保护。罗马的卡布其诺教堂是用人骨装饰的,有4000多人的尸骨。是1528年到1870年在此修行的教徒的。教堂分6间,都是用尸骨装饰的。祭坛,拱门,天花板都用尸骨建造而成。走廊里有尸骨做的烛台。也有尸骨做的枝形吊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