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数据要有哪些预备知识?
大数据是我的研究方向之一,所以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大数据产业链围绕数据展开,有数据采集、整理、传输、存储、安全、分析、呈现和应用,涉及到诸多学科的综合使用,不同的岗位需要的基础知识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以大数据工程师岗位,粗粒度的介绍一下大数据的基础知识。第一,操作系统知识。大数据平台往往搭建在Linux操作系统之上,所以大数据工程师要有Linux系列操作系统的知识。
第二,数据库基础。大数据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数据存储,要掌握传统数据库知识,包括建库、建表、Sql语句的使用等等。当然在学习大数据的时候还要学习Nosql数据产品。第三,网络基础。大数据的数据来源于网络,尤其是物联网系统,所以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对学习大数据来说非常重要。第四,程序设计基础。在大数据领域使用比较广泛的编程语言有Python、R、Java、Scala等语言,这些编程语言也是比较常见的,所以掌握其中一门语言对学习大数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算法基础。大数据分析需要使用到很多算法,学习大数据要了解常见的算法,比如k近邻、决策树、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回归等。我目前在带大数据团队,对大数据领域比较熟悉,我会陆续在头条上写一些关于大数据方面的科普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大数据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咨询我。
《王者荣耀》三周年了,你对这个游戏有什么想说的?
心怀荣耀方能成就王者,哈喽大家好,这里是指尖上的王者,我是一个9赛季的王者,非常乐于分享自己在游戏中获取的一些技巧和冷知识,在各个平台也写过好久的关于王者荣耀的文章,今天这个文章我们不写攻略,不写技巧,也不写游戏内的任何事,我们来谈谈王者荣耀。以下的文章可能没有什么排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早就想写一个这样的文章了,因为我是一个喜欢追忆的人,每当过一段时间都会回想之前做过的,让自己高兴的事和不高兴的事。
我从小就喜欢游戏,从儿时的小霸王到中学时期的传奇,到外地上学一度沉迷的梦幻西游和热血江湖,端游之旅定格在了5年前的dnf,现在每每想起以前的游戏经历还是很开心。接触王者荣耀其实也算是一个偶然,身边没有朋友在玩,当时买了新手机,就没事在贴吧论坛看关于这个手机的文章,之后就有人说,你去看看王者荣耀卡不卡...之后就开始了我的荣耀之旅,一发不可收拾,距现在已经2年多了,经历了10个赛季之久,王者荣耀陪我笑过,郁闷过,但是即便将来离开了这个游戏,偶尔想起来的只能是美好。
我是个比较喜欢专研的人,针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把它弄懂,当时身边没有人玩这个游戏,这种类型的游戏还是首次解除,我甚至不知道防御塔为什么会打我而不去打兵线,凭借着自己对其的热爱,不断的通过对局来学习,在玩了第二个赛季的时候终于上了王者,第三个赛季一跃成为荣耀王者,这是王者荣耀最高的殊荣,真的很开心。我是个半强迫症患者,王者荣耀的印记是从s5开始的,截止到现在历经了9次印记的变更,全部赶上了。
打排位是让人比较闹心的阶段,因为你往往越在意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会变得不会让你如意,当你觉得马上就能冲击到自己想要的段位的时候,往往连败会找上门来,此时你已经被气愤充满。遇到坑队友了忍不住骂人,踹桌子,甚至和身边人发脾气,因为我以前也是这样,把游戏看的太重,其实跳出来仔细想一下,游戏不应该是让人放松的吗?我们又不是职业玩家,输赢与我们而言真的不重要,你看中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段数据而已。
追求极致固然没错,就如我喜欢的那句话,心怀荣耀方能成就王者,想要成为一个王者,心中必须要有一个王者梦,但是让自己的思维进入到误区却真的不应该,因为很多事并不是努力就能成功的,强求不来。关于游戏的皮肤,我并不是一个皮肤党,在我看来除非几个特别喜欢的英雄,我有一个就满足了,皮肤的属性在对局中的分量极低,看到那些不停的买皮肤的人,有时候真的想问问,家里的父母衣服尚新?游戏在更新,每一个版本都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数据是人做的,因此永远不可能有绝对的平衡,然而策划们每天努力的一件事就是让每个英雄在保留自己的特点之外,也要把强度保持一定要在可控的范围内,这个是很难的,所以不要说哪个英雄该削哪个该增强,后台有大数据,你说破天了也不会有人采纳你的意见。
手游是未来娱乐的重要的一个方式,王者荣耀是现在的佼佼者,我们更希望未来也能陪我们走的更远,所以在当下就享受游戏的乐趣,最近官网有封号的公告,其中有透视挂,我看了比较震惊,没想到这个游戏都要被外挂渗透了。我们管不了别人就管好自己,如果你真的热爱这个游戏,就要拒绝外挂,因为外挂的存在会加速一款游戏的衰老,当年的热血江湖盛极一时,因为私服的出现直接让正式服凉了一半。
清华附小6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写了论文,你怎么看?
作为清华毕业 数据行业工作的人,我想我应该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粗粗看了全文,评价是六个字:赞赏、鼓励、存疑。赞赏的原因是:文章本身具有相当高的水准。相信大部分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恐怕连写完一篇 600 字的作文都困难,但这篇略显稚嫩的研究竟然有足足 12 页之多!虽然是 5 个人协作完成,但原创度非常高,非常了不起。
联想到我自己:小学的时候,也曾编写了一本“数学迷专刊”;高中的时候,也曾编写了一个“天文学探秘”,讲起来也是在我那个时代走在 “科学探究” 的前沿了,但是比起他们,还是自叹不如。简单地概括:这篇文章虽然距离正规的论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具备普通大学的课程作业水平。高中生都是比较难以做到的。另一个值得赞赏的点是,文中对数据的列举非常认真细致,与此同时引用的文献也都比较高级,远不是普通六年级学生可以驾驭的,甚至大部分高中生也不具备这些文献的阅读水平。
可以看出文章是经过了认真打磨的。鼓励的原因是:文章的产生过程值得效仿中国人在工作中最被诟病的一点,便是协作能力。但这篇文章的诞生,是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的。通过微信群,大家碰撞了观点,整合手中的资源,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文章的打磨。尽管这种工作方式还可以进一步打磨,但是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上课学习任务挺重的,能有这种意识已是非常不易。
存疑的原因是: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过重
2023-12-26 / 1.4.08
2023-12-26 / 1.4.08
2023-12-26 / 1.4.08
2023-12-25 / 1.0.3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