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父母帮孩子筛选好的动画片和益智的游戏现在的动画片和游戏也鱼龙混杂,想要宝宝学好,然后父母也要帮其筛选一下动画片有游戏。游戏到底是不是“精神鸦片”?热爱游戏的人,称游戏是“第九艺术”。憎恨游戏的人,称游戏是“精神鸦片”。
沉迷于游戏,这全是游戏的错吗?
游戏到底是不是“精神鸦片”?热爱游戏的人,称游戏是“第九艺术”。憎恨游戏的人,称游戏是“精神鸦片”。那么,游戏到底是“艺术”?还是“鸦片”呢?人民网2000年11月24日的一篇文章《电脑游戏 第九艺术或电子海洛因》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不是所有游戏都能叫“艺术”。可以说,在市面上流行的绝大部分游戏,都不是“艺术”。
艺术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艺术不具备成瘾性。我们就举一个例子:绘画。你听说过,广大美术生对绘画成瘾吗?一天不画画,就睡不着觉吗?音乐、文学、戏剧、电影、雕塑、建筑、舞蹈,绘画,八大艺术都不具备成瘾性。可游戏具有成瘾性。太多的青少年玩游戏成瘾了。对不对?二是,艺术有一定的门槛,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艺术活动。
唱歌有人五音不全的吗?绘画有人只会画鸡蛋的呢?跳舞就更需要较好的先天条件了。但游戏不同,只要四肢健全,智力正常,人人都可以玩,几乎没有门槛。游戏有没有其“艺术性”呢?答案是有,但跟玩家无关。艺术是需要创造的。游戏艺术属于游戏设计师,不属于玩家。这就好比,梵高画了一幅“向日葵”,你去看了一眼。我们只认定梵高是画家,但你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位普通观众。
游戏设计师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一个精美而磅礴的游戏世界,这是游戏设计师创造的艺术品。玩家只是站在“梵高画前的观众”。差别在于,绝大部分人看不懂梵高的“向日葵”,却会沉迷于游戏,不可自拔。因此,不能用“第九艺术”来当做吸引玩家的借口。真正的艺术是由极少数人参与和创造的,绝大多数人都只是门外的看客。
那么,游戏是不是“精神鸦片”呢?鸦片也有两个特征。一是成瘾性。只要吸过鸦片烟的人,很容易染上烟瘾。一旦染上,就极难戒掉。在成瘾性上,游戏又和鸦片不同。鸦片是男女老少通杀,养成的是身体难以抗拒的依赖。而游戏主要是让未成年人成瘾,而绝大部分成年人都能很好地控制。在成瘾性上,游戏主要体现在精神依赖之上。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较差,更容易成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便能逐渐摆脱对游戏的依赖。
二是有害健康,令人意志消沉。在晚清时期,中国人就曾因大规模吸食鸦片,而导致体能下降,意志消沉,被西方国家嘲讽为“东亚病夫”。上至满清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一杆烟枪,醉生梦死,国民颓废,中华受辱,令中国人对鸦片充满了无限痛恨。所以才有了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操练新兵时,第一条就是:不要烟鬼。
鸦片之害,祸国殃民。游戏呢?并不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但对青少年的意志形成一定的摧残。一个沉迷游戏的孩子,往往伴随着学习成绩下降。长期玩游戏,缺乏锻炼,体能也大幅下滑。尤其是游戏成瘾的重度患者,当不玩游戏时,他的眼里几乎就没了光芒。但这仅限于一部分游戏成瘾的人,它不具备普遍性。偶尔打打不在此列。绝大部分孩子玩游戏,就跟某些家长打麻将一样。
因此,一棒子把游戏打成“精神鸦片”,也是不可取的。从游戏本身来看,其实它没有“艺术”那么神圣,也没有“鸦片”那么可怕。它的本质是令人着迷的虚拟商品。那些鼓吹游戏的,无非就两种人。一种是游戏行业中的既得利益者,另一种就是游戏玩家。而那些反对游戏的,主要也是两种。一种是不擅长教育孩子的父母,另一种就是管不住学生的老师。
于是,当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怒批游戏为“精神鸦片”时,舆论立即就呈现出正反分明的两股势力。当然,其中不乏有媒体“拿钱说话”。拿了游戏公司的钱,屁股一边倒地站在游戏的一边。一个社会性问题的诞生,要说游戏公司没责任,是不可能的。游戏的成瘾性恰恰来源于游戏公司对游戏用户心理的精准捕捉,循循诱导,令用户深陷其中。
这被游戏公司描述为“沉浸式游戏体验”。可这种“沉浸式体验”,恰恰是游戏成瘾的源头。游戏成瘾的危害。这就好像,一个人偶尔打麻将,有利于防范老年痴呆。但天天从早到晚地打麻将,多半不是称职的父母。对待麻将,我们不禁止,但我们禁止赌博。对待游戏,同样如此。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但在未成年人领域,要加强限制。防沉迷系统不能形同摆设,必须落到实处,发挥真正的防沉迷功能。
在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方面,游戏公司不能简单地把责任甩给家长。家长是分散的,一个优秀的家长最多管三个孩子。可千千万万的孩子背后,是无数被生活、被工作、被婚姻所拖着走的父母。把未成年人游戏成瘾的责任甩给家长,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网上水军汹涌,“拿钱办事”的狗腿子也不少。毕竟,家长不是既得利益者,游戏公司才是最大获益方。
你的孩子玩手机游戏吗?一天多少时间为宜?
正人先正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吆!我们应该少玩点游戏,多陪孩子做一点作业,看一看书,多好呀!手机游戏可以玩,但是每一次不超过半个小时就好!一天一次,轻松自在没问题!周六周日玩两次一个小时就好,你说怎么样呢?如果能够坚持下去,还是有利于智力开发的,但是时间过长就不好了,眼睛?受不了呀!而且耽误学习就是罪过了!最关键的是家里多养点花,绿色有利于解除眼疲劳吆!。
怎么尽量不让孩子看动画片,和家长做游戏?
你好,我是米妈育儿传,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对于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紧急办法:是关掉电视,带孩子出去玩!原因是,关掉电视后孩子肯定会哭闹,家里的东西都是孩子熟悉的,很难转移她的注意力,多年带娃经验告诉我,孩子更容易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再次带孩子回家时,不要开电视,跟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长期办法是丰富孩子的生活,帮她找到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她的时间!这就对家长提出了要求!1,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很多专家一致认为,孩子爱看电子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家长的陪伴太少,孩子感觉无聊,便会想到看电视或手机。2,家长要做到高质量陪伴。陪同孩子一起尝试各种活动,找到孩子的兴趣,长期坚持下去,并合理安排孩子每天的时间。可以尝试的活动有:绘画,唱歌,讲故事,阅读,各种有趣的亲子游戏,户外运动,足球,篮球,游泳等。
孩子感兴趣的事,他们愿意做,可以适当多花些时间。例如,我家孩子喜欢骑平衡车,天气好时,每天至少骑行1小时,天气不好,不能外出时,他也会在家转几圈。3,家长要做好榜样。在陪伴过程中,不能拿着手机陪伴孩子。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并且“想让他学的,他不一定会学会,不想让他学的,他分分钟向你展示他的学习能力”。
家长长期看电子产品,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在给孩子宣传电子产品!4,家长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需要家长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实际实施中,很多家长做到了前3点,却输在了持续上,导致前功尽弃。所以,坚持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了电子产品对孩子的伤害,只是发现时,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要改掉一个已经形成的习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我更赞同提前做好预防,不要让孩子过早的接触电子产品,多陪伴,发展孩子的兴趣!孩子有了兴趣爱好,即使后续再接触电子产品,也不会那么痴迷!以上我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哪款手机游戏比较好玩、耐玩、可以一直玩下去?
推荐一些好玩不怎么花钱的游戏:角色扮演类】1.聚爆(Implosion)《聚爆》是款由3D引擎打造的ARPG游戏。荣获AppStore官方评选的2015年度优秀游戏,台湾雷亚公司的扛鼎之作。游戏画面堪称极致,超强视觉冲击。故事背景是二十二世纪的科幻题材,人类家园被外星人侵略,人类战士誓死夺回家园。战斗特效炫酷逼真,操作流畅无尿点,打击感好得没话说2.勇敢的约翰(Brave John)《勇敢的约翰》是款竖屏横向闯关RPG游戏。
可以说它很轻度,因为基本一只手能完成所有操作,即使战斗需要进攻、防守、技能施放等。也可以说它很重度,因为萌萌哒画风圈粉无数,奇葩剧情和逗逼角色让人无限期待故事发展,而且学习技能、购买武器、变更职业等设定相当齐全,游戏趣味性和多变性大大提高。
2023-12-25 / 1.0.3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