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表面看似风光无限,心里有多苦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想压制内阁,那自然得用皇帝最信任的人,那么皇宫里,谁才是皇帝最信任的呢?自然是照顾皇帝衣食起居、陪伴皇帝长大成人的太监了。皇帝为何称为"孤家寡人"。如果皇帝非要这样做,那么“无道昏君”的帽子就没跑了,皇帝也不傻,犯不着冒天下之大不韪。
皇帝的寿命为什么都短?
据历史记载,皇帝中活到八十岁的仅有四人,七十岁的也仅有8人。纵观历史,寿命长的皇帝还真是不多。 看过古装剧的都知道一句话“可怜生在帝王家”。至高无上的皇权无论对谁都是巨大的诱惑。历史上,类似于“九子夺嫡”、“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不胜枚举。皇帝既要防外戚大臣,又要防兄弟儿孙,甚至于他的后宫,都难保不生异心。
皇帝的宝座在一天,就人人都是敌人,人人都要提防。怎么都是你死我活,动辄就是江山易主。 是否长寿且不论,能否得善终尚且是一个未知数。皇帝表面看似风光无限,心里有多苦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把乾坤留在我心中的一刻,就已经注定我不甘寂寞。大男人不好做,再辛苦也不说,躺下自己把忧伤抚摸。”就像电视剧《康熙王朝》的片尾曲中所唱的这样,皇帝的苦再多也必须自己扛。
扛得住,才能守住自己的一片江山和数不尽的荣华富贵;扛不住,就是江山易主,不得善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当皇帝就要尽职尽责,不能做好分内之事,就会有人取而代之。每天批阅不尽的奏折,前朝后宫、家国天下,疆土越大,职责越大。还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皇位。皇帝肩上的担子实在太多,太重。
这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强度,损害健康实在是在所难免了。 皇帝出入有辇车,行动有人抬,起居琐事一概不用自己动手,又崇尚天子要稳,仪态要端庄,不能奔跑跳跃。身体素质慢慢下降也是情理之中。 加之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很多疾病在今天看来不是大问题,在古代却足够要人命。一些今天的小病,在古代就是只能节哀、准备后事的绝症。
古代整体来看,人均寿命都不高,也是事实。 再者,皇帝都希望自己长命百岁,江上永固,永享荣华富贵。所以,古代皇帝都会派人去寻找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仙方,寻找仙长在宫中专门为自己炼制丹药。甚至会自己遍查古籍,亲自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事实上,古代的丹药大多是弊大于利,很多成分还有毒性。长期服用这样的丹药,又如何能使皇帝长寿呢?。
为啥古代中国皇帝是高危职业?
皇帝历来就是一个高危职业。皇宫就好比一个巨大的牢笼,同时也是一个激烈的战场,稍微不慎,不是粉骨碎身就是孤老终生。身为皇帝,终身就被囚禁在皇宫里面,轻易不能外出。这是非常可悲的。正如汉武帝把河西走廊纳入了西汉版图,然而他一辈子也没有去过河西走廊。人追求权利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皇帝是古代权利的中心,自然谁都想当,身为皇帝,就要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皇帝分两种,一种贤能明君,一种昏庸无道。贤能明君就意味着要起早贪黑处理国事,一个老板想要运营一个公司就要呕心沥血,一个人要保证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又要付出多少?昏庸无道就要面对着百姓的谩骂,臣子劝谏,时刻又要面对着农民暴动的威胁。皇帝为何称为"孤家寡人"。人是需要与人交流的。但是,皇帝谁都不可以相信。
为什么感觉古代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呢?
为什么感觉古代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夠长生不老呢?。享福人福深还祷福,长寿人寿长乃思寿,这乃人之奢望。遗憾的是,在一个以农业为本,而且还相当落后的一个封建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广大农民奢望的富裕农家生活,一代一代,均以泡影告终,因此也只能掙扎在死亡线上,吃了上顿无下顿,过了一天少一天,只奢望活看能享一天福,并未想到能有多长寿。
而封建皇帝,锦衣玉食,山珍海味,声色犬马,花天酒地。可以说食不尽人间美食,享不尽人间福贵。真实地应了那句“享福人福深还祷福,长寿人寿长乃思寿”因此期盼能长生不老,大权在握,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但,历代帝王,大都声色无度,只是期盼长寿,而真正古稀之年的又有几人?这大概就是古代皇帝,希望自己长生不不老,真实想法和原因吧。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很多人认为尝膳太监是防止有人下毒。但其实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以最常见的下毒药砒霜为例,溶于水以后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也就是说,尝膳官就算吃到砒霜,他也不会有什么感觉,更不要说还有饭菜的味道遮掩了。另外,砒霜并不是氰化物,吃了很快就死。即便吃了很大剂量的砒霜,从吃下去到出现中毒症状,至少需要十几二十分钟时间。
而如果皇帝吃饭,这么长的时间肯定该吃的都吃下去了,该中毒早就中毒了。至于以前的一种谣传,说是每个盘子里面都有银牌,可以检测出砒霜。这个银牌子确实是有,但根本不可能检测出砒霜。这是因为砒霜和银不会有化学反应,除非砒霜加工非常粗劣,里面还有大量杂质尤其是硫,才会导致银牌子变色。如果砒霜纯度较高,杂质少,银牌是不会变色的。
其实,尝膳太监的人物,主要是尝一下菜的冷热和咸淡。他觉得不好的,直接就不会送到皇帝那里。当然,如果发现似乎有些变质或者火候没到的,也不会送到皇帝那里。其实,皇帝每天吃的饭,其中绝大部分是摆样子的,类似于自助餐厅里面很多不会有人冻的冷盘。而真正每天皇帝吃的,一般也就二三十个现做的菜。这些菜的材料都是皇家特供,在里面下毒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御厨通常是常年在皇家服役,让他们下毒基本也没有可能。唯一可能就是太监将菜端过去的时候,在碗里面下毒。但太监端菜不能是一个人活动,都要是一群人,下毒基本也没有机会。所以,即便有人要下毒害皇帝,不可能在这种吃饭中下手。慈禧毒杀光绪,主要是送了一碗药,里面应该就有砒霜。当然,慈禧其实毒杀光绪有无数方法,甚至派太监去硬灌下毒药也可以。
慈安太后则是被暗算的。据《翁同龢日记》及《述庵秘录》记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还能够找见大臣,没什么问题,只是有些轻微发烧。然而,第二天早上慈安就病了“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当然突然就死了。而慈安太后当时才45岁,身体一向还不错,反而慈禧当时刚刚大病一场。溥仪认为,慈安太后就是被慈禧暗算下毒害死的,方法可能是在点心里面下毒。
当时慈安天后可能有些感冒,慈禧就送来她平时喜欢吃的点心。然而慈安太后早上突然晕倒,到中午就不行了,这就是一个中毒死亡的过程,需要几个小时时间。至于慈禧早就想除掉慈安这个绊脚石,因为慈安是正宫太后,地位在她之上。这个人的存在,对慈禧本来就是威胁。所以,敢于对皇帝下毒的人,肯定是皇宫里面的,掌握实权的人。
古时候帝王为什么普遍寿命很短暂,是否和有太多女人有关?
古代帝王的寿命普遍很短,因素很多,不只是女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女人,其实女人不是直接原因。或者换句话说,性生活过多、过乱,是否会短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古代帝王女人多,这个是事实,但是更多的人却没有关注的是他们为了临幸女人,而胡乱吃春药,而导致身体机能紊乱。其次,是饮食不健康,缺少运动有关。自古以来,如果说有谁的食物是足量供应的,一定是帝王:但是足量是足量,但是不一定是健康的。
中医都说什么肥甘厚味,说什么膏粱子弟,就是他们的写照啊:吃的都是高热食物,但是又没有足够的运动,日积月累之下,身体也完蛋了。乾隆帝之所以是最长寿的皇帝,和他的活动分不开。再次,古代皇帝,大多都是勾心斗角的,处于阴谋的核心。有着大量的工作需要处理,这个也是短命的原因之一。最后,古代的医学还是很原始的。虽然现在很多人一再的鼓吹什么中医,但是医学是个发展的学科,和其他的学科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对人体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的时候,其诊治也是不能抱太大希望的。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非要用太监伺候自己,而不用美貌的宫女呢?
放着美貌的宫女不用,非要用太监来伺候自己,难道古代的皇帝傻?其实并不是,而是只用宫女的话,皇帝扛不住。在古代的皇宫里,除了皇帝以及其家眷之外,数量最多的,就是太监和宫女了,这些人各司其职,共同服务着皇室成员。而这其中,不管是哪个朝代,在选拔宫女时都有十分严格的标准,比如面容姣好、体态匀称等,说白了,想要当宫女,最起码的一个要求,就是长相要说得过去。
而相比之下,选拔太监就简单得多,一刀下去,一个合格的太监就产生了,至于长相,只要不吓人就成。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不全用宫女来伺候自己,而非要增设太监这个角色呢?毕竟美貌的宫女看着都赏心悦目,用起来岂不是比太监更舒心?事实上,倒不是古代的皇帝非要用太监,而是如果单纯只用宫女的话,就会带来不小的麻烦,这些麻烦会让皇帝扛不住,并且,很多工作只依靠宫女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历代历代的皇宫中,才会有宫女和太监的同时存在。
太监泛指古代皇室所役使得男仆,历史上第一个太监姓甚名谁已经无从考证,但在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太监就一直存在。之所以古代的皇宫里有太监,是因为有他们存在的必要。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古代的皇宫里并没有太多工作,无非是一些伺候人的事情,只要把皇帝一家子伺候好了,就没什么其他事情了。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抛开那些繁琐的侍奉工作之外,古代的皇宫里,还有不少其他工作,并且,在这些工作中,有不少只能是太监才能完成的。比如搬个重物,抬个东西,这种纯粹依靠体力的工作,必须由男性来做,这个时候,太监就派上用场了。虽说太监不完整,但他好歹是个男人,力气自然就会大一些,这种脏活累活,还真得只能是他们才会干。当然,这种基础性的体力工作,找几个壮实的宫女也可能会完成,但若是遇到更复杂的工作,宫女就不一定能胜任了。
拿明朝来举例子,明朝的太监,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地干一些粗活累活的人了,反而成为了皇帝的“左膀右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朝廷的决策。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为了防止文官集团权势过大,因此就废除了宰相制度,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但他有这个能力和精力不假,不代表他的后辈儿孙也有。到了建文帝时期,他首先就扛不住了,加上他对于朝廷上下了解程度不如朱元璋,因此,他就需要有一个顾问机构,来帮助他出谋划策。
于是,内阁就这么形成了,当然,包括建文帝以及明成祖朱棣在内,都对内阁进行了权力限制,比如规定内阁大学士品阶最高只能到五品,只能充当顾问,最终决策还得由皇帝来定等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还是逐渐成为了明朝文官集团中,最大的权力机构。而内阁的权力过大,显然是皇帝不希望看到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如何压制内阁。
想压制内阁,那自然得用皇帝最信任的人,那么皇宫里,谁才是皇帝最信任的呢?自然是照顾皇帝衣食起居、陪伴皇帝长大成人的太监了。于是,从单纯传递皇帝旨意开始,到执行皇帝意志,明朝的太监逐步演变成了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司礼监。最初的时候,司礼监只是忠实地执行皇帝意志,但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的懒政,司礼监的权力越来越大,基本上能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
比如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以及万历皇帝时期的冯保,还有正德皇帝时期的刘瑾,这些都是有名的大太监,曾经的他们权倾朝野,牢牢压制着文官集团。也就是说,古代的皇帝利用太监来压制文官集团,达到朝堂上的平衡,让太监成为了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部分,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皇帝为了控制朝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工作,宫女们做不到吗?我们不排除有那种集美貌和智慧于一身的宫女,但太监有个宫女无法替代的优势,就是太监不会生孩子。
众所周知,只有进行过净身手术后,才能入宫当太监,因此就保证了太监不可能会有子嗣。没有子嗣,自然就不会对皇帝的权力造成威胁,即便是权倾朝野,但也只能是一时,但假如太监有子嗣的话,那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前文提到的刘瑾,在他得势时,大到政策决定,小到官员任命,都是他说了算,说他是二号的皇帝都不为过,但如果他能有儿子的话,他肯定会想方设法把权力传下去。
但正因为他无法传宗接代,因此,正德皇帝才任由他胡来,到了最后,正德皇帝看不下去了,一道旨意,就能将刘瑾凌迟,若是刘瑾有后人,正德皇帝怎么能安心看他一步步做大?但换成会生育的宫女,皇帝的权力就危险了。如果一个宫女也能一步步地走到刘瑾的位置,那她不管是和谁生孩子,这个孩子就会成为直接受益者,来继承她的权力,但这又是皇帝不可能会允许的。
哪怕是自己的妃子,皇帝也不希望这个妃子的儿子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何况是宫女呢?这就是皇宫里太监存在的原因,除了能干体力活,来弥补皇宫里劳动力缺失之外,太监还充当着执行皇帝意志的角色,这一点是宫女们做不到的,尤其是在古代女人地位低下的特殊背景下,让一个女人在朝堂上耀武扬威,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接受,哪怕是武则天在位时,照样还是有不少人反对。
另外,如果皇宫里全部用宫女的 话,会有不少的麻烦。古代的皇宫里,还有不少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比如到宫外去宣旨,或者是代表皇帝皇帝去督查战况等,这些工作如果让宫女来做,那么麻烦就大了。首先,古代的社会风气,决定了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样才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要求,而让一个宫女去抛头露面,这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如果皇帝坚持这样安排,那他的皇位就不稳了。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封建社会时期,女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而皇权又是不容亵渎的,让一个女人抛头露面,或者是代表皇帝外出,是不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如果皇帝非要这样做,那么“无道昏君”的帽子就没跑了,皇帝也不傻,犯不着冒天下之大不韪。其次,如果让宫女出宫办差,指不定会遭遇什么,毕竟女性从来都是弱势群体,万一遇到歹人给侮辱了,这岂不是有损皇家脸面?再者说,一般宫女在入宫时,年龄都在十几岁,古代的人成熟得也早,保不准这个宫女有个青梅竹马什么的,假如她趁着出宫办差的机会,与自己的情郎旧情复燃,做出点什么事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一来,这个宫女办完差回到宫里,又刚好被皇帝看上,这岂不是让皇帝蒙羞?再假如,皇帝不知道这个宫女在宫外干了什么事,临幸并成功让这个宫女怀孕,那么,生下来的孩子,算谁的?总之这都是各种各样的麻烦,为什么古代的皇宫会规定宫女一辈子不能出宫,这就是原因之一,无他,规避风险。古代的宫女们一旦入宫后,基本上就终老在皇宫内,即便是到了清朝顺治年间之后,允许放宫女出宫,但也是让那些到了年纪的宫女“自动离职”,给予一定补偿后打发走,绝不可能会让这些宫女再回到皇宫。
不仅仅是宫女,包括嫔妃也是如此,清朝时,规定嫔妃可以数月或者一年可以与父母见上一面,但也是在好几个太监的见证下,根本不会出现嫔妃单独见家人的情况。但如果是太监出宫办差,那就没有这么多麻烦了。太监出宫,最多也就是仗着权势耀武扬威,可能会欺压官员和百姓,但他绝对寻不了快活,既然寻不了快活,也就不会节外生枝,惹出什么幺蛾子出来。
封建社会发展了数千年,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朝代,皇宫里的各项制度都是在无数经验和教训中确定并沿袭下来的,为什么非要用太监而不只用宫女,这也是皇宫规矩的制定者参考了无数事例得出的最终结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很多没必要的麻烦。综上所述,古代的皇帝非要用太监伺候自己,而不全部用美貌的宫女,主要原因是太监不仅能干一些粗重的体力活,还能帮助皇帝来平衡朝堂势力,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同时,单纯用宫女的话,办差不方便,另外宫女会生育,这就不能保证皇家血脉的纯正,最重要的是,如果皇帝身边全部是美貌的宫女,身体也扛不住。
“帝王术”到底有多厉害?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为何能执政45年?
嘉靖帝朱厚熜本是一个藩王,没有学习帝王之术的经验,年纪还只有十四岁,但他一登基就给群臣来了个下马威,后来又经过一顿骚操作,成为明朝最有权势的皇帝之一。朱厚熜因为信奉道教,所以在位的最后二十多年都不再上朝了,但他还是将群臣玩得团团转,没有任何人敢反对和架空他,就连牛气冲天的太监们都变得老实巴交了,不得不说他天生就是个弄权高手。
那么,嘉靖帝究竟是如何将帝王之术发挥到极致,从而做到独掌乾坤,让群臣俯首帖耳的呢?简单介绍一下朱厚熜的家世,他的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朱见深去世之后传位给朱厚熜的三伯朱祐樘,也就是明孝宗。朱祐樘去世之后,传位给他的儿子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所以,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照是个十分荒唐的人,他在位期间让以八虎为首的太监集团崛起,还让其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掌握了过高的权利,所以当朱厚熜从朱厚照手里接过皇位的时候,皇权已经受到很大威胁了。
朱厚照因为没有儿子,所以他去世之后,在杨廷和的坚持下,朱厚熜才得以以朱厚照最年长皇弟的身份继承皇位。朱厚熜本是一个藩王,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所以他登基之后,情况对他十分不利。但朱厚熜这个人有两个很突出的优点,一个是极为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一个是早慧,也就是成熟得早,对人情世故和道德礼法的理解很深入。所以朱厚熜在得知自己将成为皇帝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处在弱势地位,要想坐稳皇帝之位,他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朱厚熜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助“大议礼”来扳倒以杨廷和为首的旧势力,从而培植自己的新势力。杨廷和本无罪,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不能被朱厚熜所用,权势还太大,朱厚熜自然是要干掉他的。不过,杨廷和不是拥立朱厚熜的功臣吗,那他为什么不能为朱厚熜所用呢?因为杨廷和坚持让朱厚熜当朱厚照的亲弟弟,也就是让朱厚熜以明孝宗朱祐樘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但朱厚熜却认为自己是继统不继嗣,他的理由是“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意思就是说,朱厚熜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亲生父母,去给别人当儿子。看似是简单的礼仪问题,其实背后深藏的是新旧势力的对抗,那么朱厚熜是如何获得最后胜利的呢?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对朱厚熜苦苦紧逼,要让他给朱祐樘当儿子,朱厚熜小时候读过很多书,所以他引用了历史上许多跟他继承皇位情况类似的案例予以反驳,但杨廷和非也是学识渊博的,都给一一驳斥了。
双方你来我往,为这个问题吵了长达三年之久。朱厚熜眼看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便决定展示自己的帝王之术了,既然搞不定杨廷和,那么就扶植一些人来反对杨廷和,于是一个叫做张璁人就进入了内阁。张璁在朱厚熜登基前一年才中进士,但在嘉靖三年的时候就进入内阁了,这么快的升迁速度,大明朝恐怕没有第二个人了。朱厚熜之所以扶植张璁,是因为他有才学,而且非常支持朱厚熜,也是大臣中第一个站出来为朱厚熜说话的人。
在张璁的引领下,一些文官逐渐倒向朱厚熜。久而久之,支持朱厚熜和支持杨廷和的势力开始势均力敌了,但大议礼的结果依然无法尘埃落定。怎么办呢?朱厚照决定使用自己的第二个杀手锏了,那就是实施特务统治。朱厚熜认为,大臣们之所以敢反对自己,是因为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尊重文臣的传统,皇帝对文臣好,文臣自然就不怎么害怕皇帝了。
所以,朱厚熜觉得只有让大臣们害怕自己,自己的权力才能得以巩固。但问题是,无论是东厂西,厂还是锦衣卫,当时都不能被朱厚熜完全控制,所以他就耍了个小手段,指使御史萧淮等人弹劾谷大用,丘聚和张永等大太监,然后派人对他们进行严查,把八虎其他成员也给牵连进去,从而将他们一网打尽。紧接着,朱厚熜又安插自己人替代八虎,最后将太监集团和特务机关控制在了自己手里。
在掌握了特务机关之后,朱厚熜的底气充足了很多。在大礼议闹得最凶的嘉靖三年,以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为首的二百多名文官跪在左顺门外请求朱厚熜改变心意,朱厚熜雷霆震怒,于是派出锦衣卫发动左顺门案,一百多名官员被下诏狱,四十多名官员被停职戴罪。在朱厚熜的指使下,锦衣卫对四品以下官员进行廷杖,有十六人当场死亡。朱厚熜还下令停发了四品以上官员的俸禄,许多人家中因此断粮。
在这一顿猛操作之后,反对朱厚熜的文官们就集体沉默了。杨廷和因为断了羽翼,被朱厚熜的亲信弹劾,最后被削职为民,他的儿子杨慎也受到牵连,被贬黜到外地。至此,大礼议以朱厚熜的完胜而告终,事后朱厚熜在各个衙门安插了自己的亲信,整个朝廷从此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下了。不得不说,朱厚熜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新旧势力的过度,他的手段可以是说刚柔并济,非常之有效。
经过了大议礼的洗礼之后,明朝开始出现了官员阿谀奉承和极力讨好皇帝的风气,这是皇权得到加强的典型特征。后来朱厚熜任命的内阁成员,无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没有人敢跟他唱反调,最典型的一个人就是严嵩。朱厚熜用人的原则就是,贤与不贤倒是其次,听他的话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了,朱厚熜觉得这一切还不保险,还是得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而进一步加强皇权。
朱厚熜首先对太监下手,取消了存在很长时间的镇守太监,将权利分散到司礼监各个太监手上,让他们相互掣肘,这样他就对太监集团和特务机关的控制就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命令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执行。朱厚熜还将锦衣卫最大程度地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将锦衣卫完全变成皇帝的私人武装部队,拥有极高的司法独立权和执行权,只听皇帝一个人的话,连内阁都不能过问,这样就对文官起到了威慑作用。
事实上,可能是因为出身问题,所以朱厚熜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人,而且安全感不足。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利,使自己处在不败之地,他对一切人都保持怀疑,唯一能让他信任的东西,就只有道教。朱厚熜认为,只有自己成为神了,臣子才会怕他,所以他十分喜欢用道教神化自己,还强迫大臣们信奉道教,从而更好地侍奉他。也许是受了道教文化的影响,朱厚熜的性格开始变得捉摸不透,有啥话不喜欢明着说,而是喜欢让臣子们去猜。
因为朱厚熜喜欢让在自己保持神秘,也加深了臣子们对他的畏惧心理,而严嵩和严世蕃之所以能获得他的信任,其实还在于这父子二人特别善于猜测他的心思,做的事情能够让他满意。自1542年壬寅宫变发生之后,朱厚熜的疑心病就变得更重了,他也不愿意继续在皇宫中居住了,而是搬到西苑的万寿宫居住,开始了他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历史。
皇帝不上朝,这在历史上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皇帝很容易被臣子架空,那么朱厚熜是如何做到把控皇权的呢?朱厚熜虽然不上朝,但他不可不是啥事不管,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他都一清二楚,因为他派遣了大量锦衣卫监视着群臣。把控皇权的第一步就是做到,虽身在禁中,但天下大事都在在眼中,朱厚熜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不错。
把控皇权的第二步是把控内阁。就在壬寅宫变这一年,63岁的严嵩进入了内阁。严嵩是一个阿谀奉承之人,他将朱厚熜视若神明。更难能可贵的是,严嵩为了取悦朱厚熜,可以不惜财力,人力和物力,以此来满足朱厚熜的任何要求。如此听话又得力的人,朱厚熜怎能不喜欢呢,所以他很快让严嵩取代夏言成为内阁首辅。所以只要有严嵩在,朱厚熜就可以做到,即使自己不上朝,皇权依然稳固,国家大事也不会耽误。
所以朱厚熜后来虽然知道严嵩和严世蕃贪污受贿,在外为非作歹,但依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他是有自己深层考虑的。就像《大明王朝1566》中朱厚熜说的一句话,大意是,严嵩办事得力,只要他不太过分,都是可以容忍的。当然,朱厚熜不可能完全信任严嵩。严嵩逐渐把持朝政之后,朱厚熜也会找一些人来限制他,就比如说反严派人物徐阶和张居正等人,朱厚熜将他们调入内阁,让他们跟严嵩和严世蕃相互撕逼,朱厚熜则稳坐钓鱼台,将两派人物玩弄于股掌之间。
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利,朱厚熜还允许司礼监参与朝政,与内阁形成相互制衡之势。实际上朱厚熜用的几个太监,比如黄锦和孙彬等人,都是能够自我约束之人。而且朱厚熜还制定了对太监进行严格管理的制度,不让他们有监督大臣的权利,所以太监实际上就成为了朱厚熜的影子,他们不敢有别的什么心思,只能老老实实代替朱厚熜办事情。除此之外,朱厚熜还让内阁成员有密奏专权,这个政策看似分散皇权,实际上是让内阁成员之间相互提防,这样就让朱厚熜对内阁成员的掌控力加强了,也使得皇权进一步稳固了。
就单说这一条,也不得不说朱厚熜的帝王之术确实厉害,谁都是人精,但朱厚熜是人精中的人精。把控皇权的第三步是限制外戚势力。朱厚熜对皇亲国戚也不太信任,所以他制定了一些列政策限制外戚势力。就比如说外戚不再享有世封的福利,也就是说其子孙无法享受继承爵位的权利了。到了后来,朱厚熜干脆连皇后和驸马寻求为家人册封的权利都取消了,外戚衰落地一塌糊涂,半段尊严都没有了。
把控皇权的第四步是掌控财权,但朱厚熜只是通过一些手段肥了自己和官员,反而是苦了百信。就比如说,严世蕃为什么这么得宠,是因为他就是帮助朱厚熜捞钱的人。朱厚熜有钱了,做起事情来就阔气了,皇权自然就得到加强了。《大明王朝1566》中一开场就是内阁和司礼监在总结过去一年的盈亏和制定新一年的财政预算,还有一集中讲到朱厚熜在下令宦官核算账目。
真实历史上可能没那么夸张,但朱厚熜重视财政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有人甚至说,嘉靖时期的户部尚书其实就是朱厚熜自己,历任内阁首辅,大多都是从户部尚书这个职务提上去的,这也可以反映出朱厚是很熜重视财政的。钱对于普通人来说,钱是提升身份的重要途径;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样,没有钱,皇权也就受到极大限制了,崇祯皇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朱厚熜重视财权,其实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皇权。所以,在朱厚熜不上朝的二十多年间,他可以做到不经常接见大臣,就将国家牢牢掌握在手里。所谓帝王之术,加强皇权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朱厚熜的做法显然过头了,因为他的一系列做法给国家带去很大的麻烦。在最糟糕的时候,由于朱厚熜十分迷信二龙不相见这个说法,所以他担心朱载坖也像前几个儿子一样死掉,便很少见朱载坖,最长的时间有两年父子不得相见。
朱厚熜还毕生不立太子,他是害怕自己的权利被太子给分散了,所以后来朱载坖是以藩王的身份继承大统的,这在明朝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朱厚熜二十多年不上朝,他的皇权是加强了,但是国家的政治却更加黑暗了,大臣们不敢对他说真话,专挑他爱听的说,这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惯例。所以朱厚熜虽然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实际上国家的发展却越来越糟糕,开始变得内忧外患,明朝也一步步走向衰败。
所以说,朱厚熜是聪明,也有高超的帝王之术,但他走的不是正道。真正的帝王之术不是一昧加强皇权,而是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使国家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就比如说《韩非子》中就对帝王之术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对人民,怎样使人民丰衣足食,幸福安康;第二,对官员,怎么让官员更有效地为国家服务;第三,对皇帝,怎样让皇权得以稳固,皇帝的德行怎样提升,各方政治势力怎样得到平衡。
2023-12-25 / 1.0.3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